其他
她关注 | 真实数据显示,爸爸缺失的家庭教育 后果很严重
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实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对随机抽取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公办小学1至5年级的382位父亲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按照“供养”到“养育”分七个维度,层层递进
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
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方面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方面层层递进。
父亲参与“陪伴互动”侧重不同内容
调查发现,父亲参与中“家校联系”最差,给予“间接支持”最好,“情感支持”水平较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从低到高的排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调查还发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此次研究以大学专科为划分界限,将文化程度分为高低两类父亲群体,发现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
ps:研究将月收入大于等于5000元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不及5000元月薪的则归为低收入群体。发现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
通过调查,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市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父亲更愿做孩子人生发展的领航者
相比日常陪伴,父亲更愿做孩子人生发展的领航者。调查发现,父亲们会把自己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做孩子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规则,当孩子犯错时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还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
尽管随着时代发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在“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父亲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爱有特殊的表达方式。
工作是父亲参与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于是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表现得更优异。但是由于他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
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
• 自我意识
父亲参与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关键人,此意义不囿于知识传授层面,还包括儿童情感和个性的塑造;也包括他参与教育的同时也滋养了自己的生命成长。大多数研究都表明,较高的父亲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的职业成功有积极影响,对男性的个性发展、社会关怀更具有正面意义。
• 社会支持
父亲参与不仅应该受到家庭微环境系统的支持,也应该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为了鼓励和支持父亲参与,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目前,不少国家的父亲可利用三种形式的假期,即父亲假、育儿假、临时假,来照顾年幼的孩子。而我国的现状是工作忙、请假难成为父亲育儿缺位的主要外因。此外,政府也要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培训项目,创造条件为父亲提供学习和训练的机会。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郁秦芳
编辑/肖婷
见习美编/李凌霄